“双碳”交通运输工作咋干?听听专家怎么说
发布日期:
2022-10-1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邮政局印发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对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实施意见》印发后,如何更好地实施推进成为行业学习讨论的重点。本报邀请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海进行解读。




面临形势紧迫 减排任务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统筹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行业绿色发展路径日渐清晰,目标任务要求更加明确,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化“三化叠加”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紧密贯穿于生产链条、联系着终端消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更高水平的运输服务,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一个时期内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领域和主战场。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当前,距离2030碳达峰已不足十年。从时间来看,“十四五”时期既是起跑期,又是加速冲刺期。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复杂工程,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减排的关系,合理确定近远期目标,分阶段制定措施,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社会风险,确保安全降碳,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实施意见》的及时出台,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对于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这一艰巨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成效显著 奠定基础优势


“十三五”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绿色交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运输结构明显优化。

以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铁路运能提升、水运系统升级等“六大行动”,运输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铁路和水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8.9%9.2%。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年底,共开展三批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累计开通450条多式联运线路。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效果凸显,组织开展两批共46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三批共87个城市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运输装备清洁化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全国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比例已超过66%;46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成为全国新能源物流车推广的主阵地,城市物流配送新能源车累计新增8.6万余辆,保有量超20万辆,占全国新能源物流车总量的60%以上;邮政快递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保有量突破6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不断增加。LNG动力船舶保有量达300余艘,全国港口岸电设施覆盖泊位约7500个,集装箱、客滚、邮轮、3千吨级以上客运、5万吨级以上干散货五类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75%。国家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4.9%。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替代设施全面使用。

绿色出行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逐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社区公交、定制公交、慢行交通等多样化绿色出行体系,全国已有109个城市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2021年完成客运量237.1亿人次,较2020年增长约35%。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达到50%以上。特别是,深圳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7.42%,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2.6%。2021年,北京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共享单车骑行量均实现历史性跃升,公共交通客运量53.8亿人次,同比增长30.6%;共享单车骑行量9.5亿次,增长37.6%;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增长0.9个百分点




锚定双碳目标 谋绿色低碳新篇


《实施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统筹推进、坚持节约用能、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有序”四项工作原则,聚焦重点任务,明确了优化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增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新动能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双碳”交通运输工作咋干?听听专家怎么说


一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运输结构调整是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但目前交通运输结构仍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民航机场等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公路货运量所占比重高达75%,而铁路货运量所占比重仅为9.2%,铁路和水运低能耗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结构仍需优化。


针对当前交通运输结构存在的问题,《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际综合立体交通网,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优化客货运组织,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


二是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运输工具装备的绿色低碳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要抓住动力低碳替代和运输工具自身能源效率提升两个关键点。然而,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低碳装备占比不高,重型载货车、船舶的新能源替代受到技术成熟度、产能支撑、消费意愿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制约,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以及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水平提升仍需加快。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有序开展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可再生合成燃料车辆、船舶的试点。推动新能源车辆的应用。探索甲醇、氢、氨等新型动力船舶的应用,推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的应用。积极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加强交通电气化替代,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深入推进机场运行电动化,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不断提高岸电使用率。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网络建设,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制定适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营运车船能耗限值和碳排放准入标准,引导行业选择和使用高能效车船,加快老旧运输工具更新改造,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源利用水平。


三是积极引导低碳出行。推动形成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从出行需求源头上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减排的重要抓手。从公众需求看,公众出行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交通运输供给要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友好的低碳出行基础设施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提高公共交通供给能力,鼓励运输企业积极拓展多样化公共交通服务,改善公众出行体验,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推动自行车、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发展,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综合施策,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


“双碳”交通运输工作咋干?听听专家怎么说


四是增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新动能。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基于国家政策自上而下开展的系统工程,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必然要从根本上摒弃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依靠新技术、新机制催生的新发展动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目标要求全面融入各地区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有关专项规划的支撑,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目标要求协调一致。提升交通运输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合成燃料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鼓励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低碳技术和装备研发,培育行业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低碳技术宣传、交流、培训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加强政府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法规、标准、制度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碳排放权、用能权有偿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新局面。


本文来源  交通发布

作者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方海

编辑丨杨雷 廖芊

审核丨林芬 梁微

监制丨孙英利


相关推荐

2022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排行榜
本文来源  城市轨道交通网2022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较2021年明显放缓,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建设规模。据统计,2022年全国各地...
“双碳”交通运输工作咋干?听听专家怎么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邮政...
研华科技:拥抱工业通讯新趋势,以创新研发引领未来
“ 研华不会为了追求低价而放弃对产品零件、原材料的高要求,“好品质”、“高性价比”才是满足客户与产品设计的基本方向。”伴随着IT、OT技术的深度融合,...